查看原文
其他

从“羊”到“杨过”,谐音梗的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?

语标 2023-07-17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语用学种草 Author 小草

转自公众号:语用学种草

图片来源:网络转载

近两年来,核酸检测阳性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常被戏称为“羊”“两脚羊”。这一谐音隐喻还被系统化,如按照性别、年龄的不同,不同的染疫人群被称为“公羊”“母羊”“老羊”“小羊”,搜寻、隔离感染者被称为“抓羊”,感染者的隔离场所被称为“羊圈”……


羊是一种性情温和、缺乏攻击性的动物,因而也容易丧失自由,甚至任人驱使。对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这一系统隐喻,反映了在“动态清零”防疫环境下公众对新冠患者个体遭遇的总体认知。有人认为“羊”隐喻是对新冠患者的污名化,属于语言暴力(参见:把新冠感染者称作“羊”,是歧视的次生伤害),这显然有为新冠患者发声张目、打抱不平的目的,出发点值得赞赏。但这一解读也可能忽略了该隐喻的积极意义。因为“羊”在汉语文化中基本上不是一种负面形象,如既有代表好运的成语“三阳(羊)开泰”,也有儿童喜欢的英雄形象“喜羊羊”,而“替罪羊”作为一个外来词也只代表着“无辜”……“羊”隐喻固然会让部分新冠患者感到委屈,但也形象地表达了社会大众的同情心理:新冠患者只是无辜的人民群众,不应该被当作可怕的虎狼,被像罪犯一般抓捕、拘禁。“羊”隐喻的社会传播对于国家防疫政策的人性化执行具有提醒意义。因此,闻“羊”拍案大可不必。


图片来源:网络转载

这几天我们发现,随着防疫政策的陡转,关于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谐音隐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。新冠病毒感染者被称为“杨过”(阳过),康复者被称为“杨康”(阳康),反复感染者被称为“王重阳”……以“杨过”为轴心的“神雕大侠”隐喻开始流行,大有将“羊”隐喻取而代之的趋势。受到“神雕大侠”的隐喻启发,越来越多的网友们将金庸小说当做造梗狂欢的素材,发明出郭襄(一辈子都没“杨”过)、小龙女(居家十六年等来了“杨”过)、阳顶天(确诊达到检测能力上限)等神梗,大有集体创作出一个以“侠”为核心的“疫情江湖”的势头。(参见:本轮疫情期间的金庸梗大全


从“羊”到“杨”(指大侠杨过)的这一隐喻转变是值得玩味的。新的防疫政策较以前宽松得多,如一般公共场所不再查验公众健康码,新冠病毒感染者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实行居家隔离。伴随着这种政策调整,大家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气息扑面而来,强力管控造成的“沉默的羔羊”的压抑感逐渐烟消云散。不过,在“与病毒共存”的新形势下,感染者数量势必每天大幅增加,人人都面临未来可能被感染的风险。当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,就不得不独自面对“自由”和“安全”的“二选一”难题。为了追求自由、开放的正常生活,越来越多的人尝试挑战、战胜内心对病毒的恐惧,这种勇敢、悲壮的心态和金庸笔下的“大侠”形象不谋而合,新的隐喻就应运而生了。以侠自喻,以侠自励,正是疫情新阶段中普罗大众的心理写照。

往期推荐

李宇明: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做更大贡献

诺姆·乔姆斯基 | 读懂我们自己:论语言与思想

超越语言的边界——乔姆斯基答问录

本期责编:饺子君

语标

你的语言风向标

-扫码关注我们-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